“工作岗位”的边界突破
传统认知中,“工作场所”指办公室、车间等物理空间。但在河北法官在家加班猝死案这一典型的在家加班工伤认定案例中,法院认定“工作岗位”需结合职责履行状态判断。例如,法官发病时电脑和案卷处于工作状态,且长期存在加班事实,家中厕所也被视为“工作岗位延伸”。
普通人应对策略:在家处理紧急工作时,保留微信沟通记录、邮件发送时间、文件修改痕迹等证据链,证明“工作状态”的延续性。
出差期间的权益保护盲区
浙江员工小玲出差期间遭遇客户性侵未遂后抑郁,公司却以“无法适应岗位”施压劝退。劳动法权益保护指南明确规定,员工在出差期间的人身安全受《劳动法》保护,因工作引发的心理创伤可能构成工伤。
场景1:在家突发疾病或意外
场景2:被公司强制劝退或降薪
场景3:舆论维权与法律边界的平衡
误区:“猝死不算工伤,因为没死在办公室”
法律本质:工伤认定法律标准强调工伤保险的核心是“因工作受损”,而非地点。法官案中,法院强调“工作岗位”应作有利于劳动者的解释,拒绝机械套用字面含义。
误区:“抑郁症不能算工伤”
事实突破:若精神疾病与工作强相关(如性侵发生于出差任务),且经专业机构鉴定为“工伤导致的器质性病变”,可申请工伤认定。浙江案例中,律师建议小玲通过司法鉴定明确抑郁与事件的因果关系。
误区:“公司给补偿就得马上签字”
隐藏风险:补偿协议中常含“自愿放弃一切追诉权”条款。例如,公司提出10万元补偿换小玲主动离职,实际规避了可能的工伤赔偿(或达40万元)。
录音取证技巧:
面对HR谈话时,打开手机录音并声明:“本次对话我将录音留存,作为后续协商依据。”(合法取证关键)
法律援助渠道:
全国工会热线12351;
很多听众反馈,听完这两个音频后,对工伤认定和劳动纠纷相关法律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也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了。这两个音频有着文字无法替代的独特体验,真实案例的讲述,让你能更直观地感受事件的复杂性和法律的实际应用。
第一个音频围绕河北法官在家加班突发疾病身亡的工伤认定争议展开,二审法院结合多种因素认定家中加班符合“工作岗位”定义,强调保障劳动者权益。第二个音频讲述了浙江某公司员工小玲出差遭性侵未遂后的劳动纠纷,涉及劳动赔偿、工伤认定等多方面问题。
如果你也想进一步了解工伤认定标准、劳动纠纷处理等法律知识,点击音频,开启你的法律知识学习之旅,为自己的权益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