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车企修改宣传用语,将「智驾」统一更名为「辅助驾驶」。小米、华为等企业调整官网描述,用「智能辅助驾驶」替代原有表述。这种调整源于监管部门对车企宣传用语的规范要求,旨在避免消费者误将辅助驾驶等同于完全自动驾驶。
目前市场上存在L2、L2.5等宣传标语被官方认定为过度包装,即便达到L3级别的有条件自动驾驶,仍需驾驶员随时接管车辆。部分车企通过文字游戏模糊技术边界,例如将有限功能包装为「智驾」,诱导消费者产生「车辆可自主驾驶」的错误认知。
监管部门已出手整顿虚假宣传,强调驾驶员始终是驾驶责任主体,智能系统仅承担辅助角色。当前自动驾驶技术面临法律法规限制,城市道路尚未允许完全自动驾驶,部分试点路段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专家指出,新能源车企为抢占市场进行夸张宣传的行为存在安全隐患,需警惕「驾驶位睡觉」等误导性言论。
未来自动驾驶技术普及需同步完善交通法规,但现阶段消费者应对「有条件自动驾驶」保持理性认知,明确技术局限性和安全责任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