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围绕农历日期展开讨论,指出当日为农历润六月十六,结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俗语,探讨月相观测与农历计法关联,强调农历润月的天文意义。主播通过听众互动,调查听众对前一晚月亮的观察情况,并科普“回归年”与“太阳年”的区别,解释公历与农历的差异源于地球公转周期计算方式不同。
话题转向台风命名规则,分析各国命名偏好,如中国使用“悟空”“木兰”等文化符号,朝鲜偏好“海燕”“天鹅”等自然意象。听众提出“青团子”“酥饼”等创意台风名,讨论台风名的除名机制及文化隐喻。
苏州方言成为趣味环节焦点,主播以“萨拉斯平”(形容事物极平坦)造句互动,要求结合月亮意象,展示方言特色与语言幽默感。听众通过语音参与,体现吴语文化的生动性。
节目穿插天文学知识,对比“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区别,解释古琴演奏中“指度拨弦”技法与音色关系,并提及古琴与古筝的文化差异。国际时事部分提及普京与特朗普会晤,引发对信息检访的讨论。
最后以嫦娥神话收尾,探讨嫦娥作为单身女神的文学隐喻,结合《胡笳十八拍》背景,延伸至古典乐器文化。节目融合科学、民俗、语言等多元主题,通过互动与知识穿插,呈现轻松诙谐的谈话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