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与左翼电影浪潮
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创作高潮兴起,电通影片公司聚集了夏衍、田汉、聂耳等进步电影人。田汉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剧本时,结合长城抗战历史背景,写下“把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诗句,成为《义勇军进行曲》歌词雏形。这一时期,抗日救亡歌曲传播成为鼓舞民众的重要形式。
创作过程与人物经历
田汉被捕事件后,聂耳主动为歌词谱曲,在创作过程中反复修改旋律,最终形成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聂耳创作经历充满波折,因专注音乐被房东驱逐,后辗转完成谱曲。歌曲原名《进行曲》,后由田汉添加“义勇军”三字定名,呼应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英勇抗争。
歌曲传播与国际影响
《义勇军进行曲》通过电影《风云儿女》上映迅速传唱,成为抗战时期的精神号角。刘良模国际推广将其带至美国,黑人歌王保罗·罗伯逊演唱英文版本,使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歌。二战期间,该曲被选为联合国胜利日代表中国的音乐。
确立国歌与历史意义
1949年新政协筹备期间,徐悲鸿国歌建议引发讨论。尽管对“最危险的时候”等歌词有争议,但基于安不忘危的思想,《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1982年正式确认为国歌,其诞生与国歌确定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凝聚的精神长城。长城抗战历史与歌曲的诞生紧密交织,成为激励民族抗争的永恒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