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毕业季临近,多所高校引入AI率检测系统对毕业论文进行审核,引发学生热议。部分学生反映,原创内容被系统误判为AI生成,导致AI率过高。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片段经检测后,AI生成疑似度分别达62.8%和52.8%,凸显当前技术误判风险。
为应对AI率检测压力,高校如湖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已出台毕业论文AI率规范,明确生成式AI风险检测标准。例如,AI生成内容占比超40%需自查修改,但尚未将AI超标直接等同于学术不端AI判定。与此同时,部分学生转向降AI率服务,通过替换同义词、调整语序等方式规避检测,但此类操作易导致论文质量下降,甚至面临隐私泄露风险。
专家指出,AI检测技术局限性是争议焦点。中南大学讲师表示,当前AI检测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各校标准不一,检测结果仅能参考。学术界普遍认为,AI生成内容检测需审慎处理,不宜直接套用查重率超标等学术不端处罚措施。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平衡学术严谨性与技术误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