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结束后,中日关系并非持续对立,而是经历了一段特殊的合作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日短暂蜜月期内,中国派遣大量留学生赴日学习,如孙中山、鲁迅等均属中国留日学生群体。日本在此期间以“老师”自居,积极接纳中国留学生,形成文化教育领域的密切交流。
日俄战争时期成为中日短暂蜜月期的高峰,双方关系因共同利益维系。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爆发彻底打破这一局面。日本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诉求,与中国要求归还青岛及胶济铁路的主张直接冲突,引发山东权益争议。
此次争议成为中日关系转折点的导火索,导致两国从合作转向对立。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的密约被揭露后,巴黎和会上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中日短暂蜜月期彻底终结,为后续冲突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