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我们与"恶"没有距离

所属专辑: naive理想国
最近更新: 3天前时长: 58:15
naive理想国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邪恶,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难清晰定义的概念之一。人类探讨何为邪恶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便从神学角度探索了"恶"的起源;二战之后,汉娜·阿伦关于"恶之平庸"的论述在学界引发巨大争议。从社会事件中频频发生的残暴恶举,到战争时期令人瞠目结舌的反人类暴行,再到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和匿名攻击。邪恶与普通人的距离是如此遥远,但又如此之近。   《恶人:普通人为何变成恶魔》的作者在书中通过访谈,记录下了侵华日军的骇人自白,还原了普通人逐步沦为恶魔时的心路历程,藉由哲学、文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对"恶"的思考,分析其背后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也引导人们反思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要如何应对仍在不断发生的暴力事件,要怎样才能不犯下重复的错误?知识能否解答人性中的晦暗面向?我们与恶的距离,是否近在咫尺?   本期Naive咖啡馆邀请到了燕京书评主编萧轶,理想国编辑张璇硕、EG,和大家聊聊"恶"。   本期嘉宾: 萧轶,《燕京书评》主编(个人公众号「手纸」,ID:shouzhi2020) 张璇硕,理想国译著馆编辑 EG,理想国译著馆编辑   本期你将听到: 4:15《恶人》不分章节,不下结论,作者在"如果...可能...但是..."式的书写中不断地反思、推翻自己 8:59 当我们讨论"恶"的时候,必然会面临的悖论:邪恶既是恶魔和他者,又是平庸和寻常的/我们是自由和具备自主能力的,同时又是环境的产物 12:06 纳粹高阶军官艾希曼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阿伦特所谓"恶之平庸"真的经得起推敲吗? 19:07 为什么说"恶"往往和"爱"相联系?人们会为了保护同袍去血刃敌人 23:09 "恶"的美学分析:纳粹、种族净化、瓦格纳、未来主义、为天皇而死的崇高感 30:05 "恶"的技术性阐释:恶行与共情能力有什么关系?"零度共情"必然产生恶人吗? 36:27 回望二十世纪的残暴时,我们得回到叙事,集体化纪念是遗忘,是对个体的抛弃,对记忆的清算 38:35 怎样理解加害者的"自白"?如果这对他们起着某种拯救作用,我们又该怎样呈现它? 41:00 高度性别化的"恶"与"恶人":战争为何总伴随着对女性的强暴? 53:41 如何在作者极富文学性的书写中,进行一场和"恶人"的零距离冒险   推荐书目: 《恶人:普通人为何变成恶魔》 詹姆斯·道斯 《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 西蒙·巴伦-科恩 《奥斯维辛:一部历史》 劳伦斯·里斯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贝蒂娜·施汤内特 《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伊恩·布鲁玛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后期制作: 崔旭蕾 管薇   配乐: 大悲咒-印能法师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naivepodcast@163.com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