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有性别意识的母亲得知自己将养育男孩时,她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恐惧——恐惧孩子被社会规训成「有毒男子气概」的载体,恐惧他成为性别歧视的帮凶。这种焦虑与反思,正是《当我生的是男孩》一书的核心议题。
从婴儿期的粉色与蓝色标签,到「男孩流血不流泪」的规训,作者列举了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具有歧视性的性别刻板印象。这些渗透进日常的隐形规划不但让女孩丧失了对未来的想象,更让男孩从小压抑情绪、诉诸力量,他们无法倾诉孤独,用愤怒掩盖脆弱,甚至通过性征服来证明自我价值以维持虚弱的自尊,最终成为「霸权男性气质」的受害者。
女性主义倡导的平权,不仅是解放女性,更是解放男性。
教养的终极目标,不是将孩子塞进「完美男性」的模子,而是教会他们温柔而坚定地活出自我,是让孩子学会质疑「女孩没用」的偏见,理解「脆弱并非耻辱」——它让每个男孩相信,他们可以既勇敢又细腻,既强大又温柔,在尊重差异中成长为完整的人。
书中不但提出了问题,也提供了一位男孩母亲的解题思路:重视非传统的家庭分工,让孩子看见性别角色的多元;允许男孩哭泣、玩娃娃、跳芭蕾,告诉他们「关怀与创造力不分性别」等等。
当然作者的一些看法也颇有争议性,似乎陷入另一种刻板印象和苛责之中。本期节目,我们仅以书籍为引,展开了一场关于性别、养育与社会规训的探讨,尝试为父母提供一份打破刻板印象的育儿指南。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当我生的是男孩》(Tu Seras Un Homme -féministe- mon Fils !)[法]奥蕾莉亚·勃朗 著,于歌 译,千寻Neverend 出品,云南人民出版社,2025-1
片头 BGM:Mother and Boy / 坂本龙一
片尾曲:When I was a boy / A great big world
封面图片:网站 Hello! Creatividad,摄影者 @silviaper81
主播:萌美 & 废废
剪辑:猴子路飞
录制支持:播客公社
加入听友群请加vx:lichangbuming
合作请联系:lichangbu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