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在《老子他说》第75集中,通过分析老子处世哲学思想解析,探讨了道家隐士处世方式在历史中的实践。文中以西汉至东汉转型期的阚光和五代至宋初的陈抟为典型,说明乱世隐士态度分析与老子哲学中“无为”“避世”理念的契合。
阚光拒官钓鱼故事展现了其不慕权贵、超然物外的态度。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多次寻访他,阚光却隐居富春江垂钓,甚至以“脚置帝腹”的倨傲姿态表明心迹。后人对其评价两极:既有赞誉其淡泊的诗句,也有质疑他故作姿态的批评,成为历史人物隐士评价的争议焦点。
陈抟高卧华山典故则反映了另一种隐逸实践。他身处五代乱世,选择修道避世,直至赵宋政权建立才下山,认为“天下可太平”。其诗歌“自处纵容争积水,逐门随俘不辱贫”揭示了乱世中文人的无奈与清醒,隐士诗歌内涵解读中可见他对时局的洞察与超脱。
两位隐士的选择均与老子处世哲学历史例证相呼应:以“愚人之心”面对世俗纷扰,在混沌中保持独立精神。南怀瑾指出,这种态度看似消极,实则是洞察世事后主动选择的生存智慧,体现了道家隐士处世方式中“大智若愚”的核心要义。
文中最后强调,无论是阚光的“江上吹箫”还是陈抟的“高卧华山”,本质上都是对老子“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哲学的实践,为后世提供了理解道家隐逸思想的重要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