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探讨人类表情的双重性:既存在社会性表情模仿的普遍现象,如春晚演员、奥运选手的程式化表情,又存在超越控制的本能流露,如托尔斯泰《复活》中纳塔尼亚无法掩饰的欣喜。表情的复杂性在于其既被后天塑造,又受神经本能驱动,最终形成"表情的墓碑"。
作者通过尼采原始视角分析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束缚,强调以孩童般的直觉观察世界的重要性。尼采反对工业文明对人性摧残的观点,与木心提倡的"原始眼光"形成呼应,认为摆脱既定观念才能保持真挚与创造力。
在家庭关系的情感张力中,讨论青少年叛逆本质是挣脱精神桎梏的成长共性。木心提出的"知与爱永正比"揭示认知与情感的共生关系,无知导致薄情,真诚需要内省能力的支撑。自我教育被喻为思想催化剂,强调个体通过写作与思考实现蜕变,而非单纯依赖外界教化。
文学修辞思维被视作超越时代的思想载体,如《福音书》中"成了"的朴素修辞,印证优秀作品的持久生命力。最后提出文化土壤培育应保留儿童直觉的珍贵性,反对教育体系对天性的标准化修剪,倡导在秩序社会中守护个性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