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涌现出以“俄罗斯商品馆”为名的零售店铺,通过“中俄友谊万岁”“战斗民族硬核好物”等标语吸引消费者。这些店铺多以棚户形式出现,但部分商品被质疑存在“割韭菜现象”,例如售卖国内生产的“胡剑产俄罗斯商品”或广西产商品,与俄罗斯实际轻工业发展水平不符。俄罗斯轻工业远未达到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且肉类等商品因政策限制无法进口,导致部分商品真实性存疑。
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消费观念逐渐理性化,不再盲目迷信“原产地溯源”。例如,俄罗斯红肠、冰淇淋等产品,其原料和工艺在国内也可实现同等品质,甚至更符合本土口味。当前俄罗斯商品馆的营销策略,更多是利用“中俄友谊”和“外国人流量经济”作为噱头,迎合部分消费者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理,而非基于商品实际价值。
此外,类似营销现象与近年来“外国人流量经济”的兴起相关,如部分外籍人士通过打造“外国人设”获取关注。然而,随着消费者对进口商品性价比的理性评估,部分俄罗斯商品馆已出现客流量下滑趋势,反映出市场对“智商税争议”的敏感性和理性消费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