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雨果生平与文学地位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其创作生涯跨越六十年,作品以浪漫主义小说和深刻社会批判著称。他出生于军官家庭,少年展露文学天赋,20岁获路易十八年金资助,早期诗集《颂歌与杂诗》奠定文坛地位。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里程碑
1830年剧本《欧纳尼》确立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的主导地位,其反封建主题与戏剧性叙事引发轰动。同年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王朝,雨果热情赞颂革命者,创作转向社会现实。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故事情节》以吉普赛少女与畸形敲钟人的悲剧,揭露教会虚伪与封建压迫,成为浪漫主义代表作。
七月革命历史影响与政治立场转变
七月王朝时期,雨果一度接受贵族头衔,但1848年革命后转向共和主义。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变后,他参与反政变起义,流亡时期坚持斗争,创作《悲惨世界》等作品抨击独裁统治。
悲惨世界社会批判与文学成就
《悲惨世界》通过冉阿让的救赎故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法律虚伪与阶级矛盾,提出“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三大社会问题。作品全球传播并多次影视化,成为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表达。
晚年政治活动与历史评价
普法战争期间,雨果结束流亡回国支持抗战,捐赠大炮彰显爱国精神。巴黎公社时期,他呼吁赦免社员并提供庇护,遭反动势力威胁仍坚守立场。1885年逝世后,法国为其举行先贤祠安葬仪式,纪念其文学与政治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