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内容回顾了19世纪欧洲汉学研究的早期发展与代表性学者。以雷姆沙、斯坦尼斯拉斯、伯茨尔等早期汉学家为例,指出其虽存在语言理解局限,但凭借母语优势为学科奠定基础。德国学者帕拉特博士的《满足人》首次系统梳理满清历史,斯特劳斯对《老子》《诗经》的译介则成为德语汉学重要成果。
第二阶段汉学研究以威妥玛爵士的《语言自尔集》和林雅各博士的《中国经典》为标志。前者被视为英语世界最系统的汉语研究著作,后者虽以庞大翻译量著称,但被花之安牧师批评缺乏哲学整体性,术语使用亦受争议。同期法国德里文先生的唐诗翻译开创中国文学西传先例。
翻译质量问题成为焦点。巴尔福先生对《庄子》的英译被指偏离原文逻辑,存在语法与结构误读;林雅各博士的经典译本虽规模惊人,却被质疑形式粗糙且内容割裂。相较之下,狄里斯译《聊斋志异》因语言精准获得认可,梅辉利《汉语指南》则以忠实性成为仅次于《语言自尔集》的权威工具书。
花之安牧师的研究因其哲学深度脱颖而出,其分析框架被认为优于同期学者。音频最后指出,尽管中国学研究涌现大量成果,但尚未达到系统性突破,需进一步明确方法论与研究目标,以推动学科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