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道家思想以隐者避世行为为起点,这些隐者主张远离世俗纷争,通过避世洁身思想保全自身。他们批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认为社会已无可救药。这类隐者被视为道家思想的萌芽,但其理论未形成系统,直到杨朱思想核心的出现才为避世行为提供哲学依据。
杨朱思想核心包含人人为己理念与全生保真理论。他提出“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强调个体生命价值高于社会利益,反对墨家兼爱思想。韩非子、孟子等文献记载其“不以天下大利易一毛”的主张,反映了极端享乐主张与全生保真理论的矛盾统一,实质是保全自我与轻物重生的结合。
道家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杨朱代表的避世洁身思想为第一阶段;老子以自然变化规律为基础,提出顺应法则保全生命,属第二阶段;庄子则通过无用养生哲学超越世俗,主张“乘道德而浮游”,达到无我境界。这一过程从思“有我”转向否定自我,形成道家思想的逻辑闭环。
无用养生哲学在庄子思想中尤为突出。《庄子》以“材与不材之间”为例,说明无用之用能避免社会戕害,但最终需超越物质层面。老子的贵身思想与庄子养生理论均受杨朱影响,强调名实之辩中“身”高于“名”,主张通过遵循自然法则实现全生保真。
杨朱思想与老庄著作存在关联,如《吕氏春秋》提到“全性保真”,《道德经》主张“贵以身为天下”,均体现人人为己理念的延伸。尽管杨朱被部分文献误读为极端享乐主张的代表,但其核心仍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绝对维护,成为道家哲学从避世到超越的重要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