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以“性善说”为核心的人性论。他认为人性本具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通过后天培养可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这种孟子性善论核心强调道德实践的自然性,与告子“性无善恶”的观点形成对立。
在儒家与墨家的对比中,孟子批判墨家兼爱思想违背人伦差序原则。儒家主张“老吾老及人之老”的推恩逻辑,而墨家提倡无差别之爱,认为道德需外力强制。这种儒墨差异体现在伦理基础与政治主张中,孟子强调道德源自本性,墨家则依赖功利驱动。
孟子政治哲学提出“王道”与“霸道”之分,主张儒家王道政治观以德治国。他推崇井田制作为经济基础,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赋予民众革命权。其“万物皆备于我”的神秘主义思想,将天道与人性贯通,认为通过养“浩然之气”可达天人合一境界。
最后提及先秦名家学派,以公孙龙为代表,专注名实之辩与逻辑思辨。他们通过“离坚白”“合同异”等命题挑战常识,成为战国时期重要的哲学流派,与儒家形成方法论上的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