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鼠的形象具有两面性:既是偷粮害虫,又是吉祥象征。十二生肖子鼠开头,因其繁殖力强,民间将其视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年画中常见老鼠啃麦穗、葡萄等图案,寓意丰收与子孙绵延。老鼠嫁女民间习俗在正月举行,百姓熄灯撒粮,以表对鼠神的敬畏。
天仓节添仓仪式于正月二十五进行,百姓通过填粮仓或画灰圈祈愿丰年。仓神信仰存在两种说法:一为韩信因管理粮仓受供奉,二为老鼠因盗种济民、擅囤粮被尊为仓神。窑神信仰则源于煤矿工人对老鼠的依赖,认为其能预警矿难,故矿内禁养猫并供奉灰仙。
北京地名中保留多处与鼠相关的痕迹,如东城区老鼠胡同因豆腐坊引鼠得名,后并入东宋年胡同;扫鼠岭因松鼠聚集得名,后改称福寿岭,与法海寺福寿禅师渊源相关。石景山法海寺壁画闻名,其首任住持福寿禅师圆寂后葬于福寿岭,赋予地名宗教色彩。
宗教文化中,老鼠亦具特殊地位。藏传佛教财宝天王手持吐宝鼠,象征财富;《太平广记》记载鼠鉴卷故事,老鼠助举人科举中榜;玄奘法师奇鼠传说描述西域鼠王显灵退敌。这些典故融合现实与神话,展现鼠类在民俗信仰中的复杂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