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国为平衡内外经济目标实施资本管制,直接限制了德国马克国际化进程。德意志联邦银行通过限制资本流动,将资本管制作为控制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国内物价稳定的工具。这一时期,德国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缺乏多样化投资工具,进一步削弱了马克的国际吸引力。
货币国际化需经历四个阶段: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政府推动国际化及完全自由兑换。20世纪50年代,欧洲国家普遍实行资本管制以应对战后资金短缺,德国因贸易顺差逐步放松资本流出限制,但为防止固定汇率制下资本流入加剧通胀,仍保留对资本流入的严格管制。
60年代,美元危机导致投机资本涌入德国,迫使联邦银行强化资本流入限制。1973年转向浮动汇率制后,资本管制逐渐松绑,但金融市场国际化需求促使德国于1984年最终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德国马克国际化受限的客观因素包括金融市场落后及资本管制对金融创新的抑制,而主观因素则源于联邦银行优先维护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资本管制与德国马克国际化的矛盾贯穿战后至80年代。联邦银行通过管制平衡国际收支,但也限制了马克作为国际储备和交易货币的功能。德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性缺陷与资本管制的长期交互作用,最终延缓了马克的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