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102 德国马克国际化缘何受限:因素一(下)

主播: 蓝狮子
最近更新: 2025-04-10时长: 12:41
清华名师李稻葵讲中国方案1.0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德国国际收支顺差

# 国际利率剪刀差现象

#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 资本流入冲击德国

# 德国浮动汇率制实施

# 德国货币政策目标优先

# 出口企业竞争力减弱

# 投机性资金涌入德国

# 欧洲货币联动机制建立

# 德国货币供应量激增

# 马克汇率变动预期强

# 国际通货膨胀压力传导

# 国际货币投机冲击

# 资本账户管制保留

# 内外均衡冲突加剧

1970-1971年国际收支失衡与利率剪刀差
1970-1971年,德国因国际利率剪刀差现象面临严重国际收支顺差。美国为应对经济衰退大幅降息,而欧洲国家为抑制通胀维持高利率,导致资本通过欧洲美元市场涌入德国。1971年前五个月,德国接受约60亿美元资本流入,货币供应量激增17%,被迫以调整型通货膨胀应对流动性过剩。德意志联邦银行最终选择放开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制以缓解资本流入冲击德国经济的压力。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与货币危机加剧
1971年8月,美国取消美元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全球转向浮动汇率制。1972-1973年,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再度引发资本外流,德国被迫吸收47亿美元外汇,货币供应量增长14%。1973年3月,美元危机爆发,固定汇率体系崩溃,欧洲国家实施对美元共同浮动机制,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最终完成。
德国马克国际化受限的内外均衡冲突
频繁的投机性资金涌入德国导致货币政策失效。若通过加息抑制通胀,会进一步吸引资本流入,形成恶性循环。德国优先考虑内部稳定,多次通过马克升值缓解内外均衡冲突,但牺牲了出口企业竞争力。尽管浮动汇率制恢复货币供应主导权,但资本账户管制仍被保留,避免国际化加剧货币投机冲击。
欧洲货币联动机制对投机的缓冲作用
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建立后,汇率联动机制将投机资本转向弱势货币,分散德国马克升值压力。例如,英镑和里拉成为投机目标,德国马克得以相对稳定。这一机制帮助德国在1973-1979年间实现经常项目顺差,出口企业未因马克升值32%受显著冲击,但德国仍延迟资本账户自由化至1984年,进一步反映其对货币政策目标优先性的坚持。
资本管制与国际化权衡
德国马克国际化受限的核心原因在于平衡货币政策目标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资本流入冲击德国的教训表明,过早开放资本账户可能放大国际货币投机风险。通过浮动汇率制和区域联动机制,德国在稳定物价与汇率间找到折中方案,但资本账户管制保留至1984年,凸显其对内稳定优先于国际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