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探讨“莫若以明”时指出,若以成见之心判断标准,便会引发是非纷扰之源。每个人固守主观偏见争论不休,导致讨论偏离道之本质流变。圣人因认自然道理,洞察万物皆一观点,认为事物无绝对差别,皆因流变而生灭。
庄子提出相对论思想,强调“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的辩证关系。是非对错随立场转换,如东与西互为依存。道隐于小成现象与荣华遮蔽真言,使得学派争论失去价值。唯有摒弃成见,以“丧我精神境界”回归本然,才能透过道的本质观察万物。
通过对比佛教“真我”与宗教灵魂观,庄子进一步否定物理标准的绝对性,主张从道的层面超越对立。万物如环无端,彼此相生相成,若执一端攻击另一端,则无法理解道通为一的规律。
最终,庄子主张以“莫若以明”的方法洞察事物本真,摆脱成见与是非纷扰。圣人照之于天,因任自然,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通过道的流动性与整体性实现无差别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