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通过“散木”的故事,阐述“无用之用”的处世智慧。一棵神社里的巨树因看似无实际用途,反而避免了被砍伐的命运,得以保全自身、终享天年。工匠石指出,散木的无用恰是其“保全价值”的核心——若用于造船、制器则易毁损,唯有顺应自然、不显露才能,方可避世俗打击。
文中借散木与徒弟的对话,强调乱世中“无用”的实践意义。散木以神社树木的象征身份存在,既免于被砍伐,又承载了世人膜拜的功能。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哲学,并非消极逃避,而是主动选择顺应客观现实,以保全自身为唯一原则。
庄子进一步对比“散木”与“散人”,指出世俗中追求显达者常因才能暴露招致灾祸,如梨橘等果树因果实有用而遭摧残。真正的处世之道在于“安之若命”,接受天生局限,不抗拒境遇好坏,以此实现庄子哲学中“逍遥”的境界。文末反思“不得已”的含义,强调其与追名逐利的本质区别,呼应“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核心思想。